回顾|比较视角下的“天下”(上)
当今世界危机频发,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严峻挑战:气候变化、食物和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流行病、能源短缺、恐怖主义、前所未有的人口大迁移、核扩散、收入不平等和大规模物种灭绝等各种问题,都在困扰着我们。如果要有效地应对这种自有人类活动以来的巨大困境,就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观念、目标和行动。与此同时,突如其来的全球疫情,让深陷泥潭的新自由主义危机雪上加霜,世界经济和政治权力结构面临剧烈重组,这将深刻地影响我们。
在这样的环境下,围绕着欧美自由主义思潮这条主线而展开的百年政治思潮将何去何从?
2021年4月,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在线举行了“比较视角下的‘天下’:地缘政治秩序的多元模式”学术会议。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20余位国际学者聚焦了包括“天下”在内的,关于地缘政治秩序多元模式的研究。“天下”在英文中被译为“all-under-Heaven”,这是中文日常语境中的一个常见用词,也就是“世界”的意思。但是“天下”也是一个地缘政治术语,贯穿于中国古代典籍之中,有着更深层次的哲学和历史意义。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不断有学者在论著中讨论这一术语——有时也称其为“天下体系”,认为它是中国人思考新兴的、不断发展的世界秩序和世界治理模式的一个可能性框架。而此次会议,主要围绕以下核心问题展开:
在其他主要文化传统的背景下,有哪些与“天下”类似的思想/理念?
启发西方、印度、伊斯兰、佛教以及非洲文化传统的多元世界正义是什么?
“天下”是中国的世界主义模式之一吗?
第一场
首场研讨会吸引了大量在线观众参与。由于Zoom会议室只有100席,名额有限,所以观众们线上“抢座”非常激烈。特里尔大学的卜松山(Karl-Heinz Pohl)教授担任会议主持。来自社科院的赵汀阳教授作为点评嘉宾出席。
# 1
王斑 教授
第一位发言人是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王斑教授。他认为“天下”需要民族国家,在此他引用了梁启超的“世界主义的国家”概念。梁启超对民族国家的构想是一个将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两相调和的世界。王斑认为,中国的民族国家概念通常只是实现“天下”理想的一个阶段。他提出,“天下”理想之下的国家的基础是紧密的家庭关系和亲属关系,但是又超越了这些关系,延伸到国家和世界的广阔道德和社会领域。
# 2
何随德(Peter Hershock) 博士
第二位发言的是来自夏威夷东西方中心亚洲研究发展项目主任何随德博士。他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认为佛教的“中道”路径并不是一种妥协,因为它的策略是避免国际关系走向任何可能引发冲突的极端情况。处理国际关系的“中道”在于最大限度地为双方创造可持续共同繁荣的机会。这是通过进一步承诺放弃目前构建国际关系的意义、责任和意愿的范围而实现的。此外,何随德向我们介绍了佛教的一个理念,即以“中和”的方式重新理解多样性和公平,就有可能建立真正的生态世界秩序——这一倡议致力于创造性地从道德层面拓展关系自由的范围。
# 3
郭峻赫(Jun-Hyeok Kwak)教授
接下来,中山大学的郭峻赫教授着重提出了中国式的世界主义遭遇的两大问题:(1)等级秩序的合理化;(2)对统治问题不够关注。相比之下,18世纪朝鲜思想家洪大容对“天下”概念的重估更强调平等,反对等级秩序。他运用无中心主义和差异道德的概念,主张不同事物应和谐共存(和而不同),而不是单纯地肯定所有事物。
# 4
拉贾维·巴哈加瓦(Rajeev Bhargava)教授
最后一位发言人是新德里发展中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拉贾维·巴哈加瓦教授。他介绍了阿育王的观点,即统治应该建立在一种新的政治道德基础上,并遵循它的指导。他以印度语“dhamma”(法)命名这种政治道德。阿育王设想了一个主要建立在非暴力和不伤害他人理念之上的全球新秩序。他意欲建立一个可持续的新全球道德秩序,其政治伦理提出一个新的王权范式,并明确说明权力的运用应合乎道德。这种新范式强调,一个合格的国王应该以身作则,尽一切努力为他的臣民提供道德教育。
# 5
赵汀阳 研究员
在评论环节,赵汀阳对每位发言人的主题进行了回应。特别是,赵汀阳提出了他对 “天下思想家”这一标签的关注,并提醒我们必须始终注意不同类型的思想家在天下问题上的细微差别。赵老师设想了一个未来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天下系统本身,而不是任何特定的民族国家,将成为统治者。在与每个演讲者和其他与会者进行了热烈的来回讨论后,赵汀阳强调,天下系统是一个必须真正超越目前等级制世界秩序,发展成为一个和平共处的网络系统。
第二场
一天后,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天下”会议继续进行。第二场由夏威夷东西方中心亚洲研究发展项目主任何随德主持。
# 1
秦亚青 教授
第一位发言人是外交学院教授、山东大学讲席教授秦亚青。他将“天下”解释为基于过程/关系本体论的时空关系过程。他认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认识到以“阴阳”元关系为代表的所有关系在根本上是和谐的,因为它体现出我们有能力管理各种关系。因此,人类共同的世界家园确实未来可期。这种关系本体论也意味着社会科学中最重要的分析单位是关系,而不是个体。从这个角度来看,全球治理的目的是为了公共利益而管理全球公域,因此这种治理以关系为对象、途径和目的。
# 2
孔新峰 教授
山东大学孔新峰教授试图填补当前“天下”学术讨论中的两个理论空白:其一,天下体系管理者的身份和资格;其二,“天下”的扩张观念,即它与“天”、“德”、“君子/大人”等其他关键概念的关系。孔新峰认为,“中国”不仅仅是一个空间地理概念,也是一个高度文明的主体性概念,是人们生活在这个空间的自我意识。所有生活在这个空间内,并且认同“中国”和中国性,以及认同一套最低限度的文明政治秩序的人,都可以被视为是中国人。按照同样的逻辑,现代世界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历史主体。这一主体是通过历史上形成的多元主义统一,以及超越种族和血缘的全球共同道德观和价值观下形成的统一多元主义,共同塑造而成的。
# 3
王庆新 教授
第三位发言人清华大学王庆新教授比较了“天下”秩序和战后无中心秩序的三个相似之处:(1)两种国际秩序都有等级之分,等级顶端存在一个“名义权力中心”。(2)两种国际秩序的存续都依赖于一套伦理规则和规范。(3)由于等级顶端的“名义权力中心”的弱性质,为维护秩序,主导国家(或霸权国家)代表等级顶端权力中心建立多国军事联盟,而两种国际秩序都依赖于此。王庆新的这一创新比较,为会议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宝贵视角。
# 4
中岛隆博(Takahiro Nakajima) 教授
最后一位发言人是东京大学中岛隆博教授。他认为“天下”不是一个预设华夷之辨或者(对前现代东亚有普遍影响的)中华文明的特定概念,而是一种包含无限而非全体的概念。这是一个向激进多元化开放的概念,反映了平行存在的多个“世界”的状态。“天下”概念除非能进入实践,否则并无意义,而实践就是对它本身的“质问”。那么“天下”最终能进入实践领域吗?
未完待续… …
文字整理:杨月恒(实习生)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伟大变革的时代。通过搭建全球对话平台、推动跨文化交流、促进学术与思想创新、打造新型治理政策,博古睿研究院致力于增进人类对这个变革时代的深度理解,培养和发展新的思想和理念,助力全球各机构、政策制定者以及公众应对影响人类的深刻变化。